岑春煊
岑春煊  岑春煊(1861年-1933年),字云阶,广西西林人,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家。岑春煊出身官宦世家,其父岑毓英曾任云贵总督。少年时放荡不羁,与瑞澄、劳子乔并称「京城三恶少」。光绪五年,捐官主事,十一年中举人,任候任郎中。父死後,荫赏太僕寺少卿,正四品。光绪二十四年,岑春煊对策称旨,被光绪亲自破格提升为正两品的广东布政使,但岑歷官不及三月,便与两广总督谭钟麟发生矛盾,改任甘肃按察使。光绪二十六年,八国联军攻佔北京,慈禧与光绪出逃,岑春煊首先率部勤王,因此获得慈禧的好感,因功授陕西巡抚,後调任山西巡抚,期间与李提摩太等人筹建山西大学堂。光绪二十八年,调任广东,未及上任,四川总督奎俊因镇压四川义和团不力而去职,岑春煊遂赴川署理总督。在任期间,他严肃吏制,建立警察制度,一举弹劾四十余名官员,人送绰号「官屠」,与「士屠」张之洞、「人屠」袁世凯并称「清末三屠」。

岑春煊(1861-1933年),字云阶,广西西林人,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家。岑春煊出身官宦世家,其父岑毓英曾任云贵总督。少年时放荡不羁,与瑞澄、劳子乔并称「京城三恶少」。光绪五年,捐官主事,十一年中举人,任候任郎中。父死後,荫赏太僕寺少卿,正四品。光绪二十四年,岑春煊对策称旨,被光绪亲自破格提升为正两品的广东布政使,但岑歷官不及三月,便与两广总督谭钟麟发生矛盾,改任甘肃按察使。光绪二十六年,八国联军攻佔北京,慈禧与光绪出逃,岑春煊首先率部勤王,因此获得慈禧的好感,因功授陕西巡抚,後调任山西巡抚,期间与李提摩太等人筹建山西大学堂。光绪二十八年,调任广东,未及上任,四川总督奎俊因镇压四川义和团不力而去职,岑春煊遂赴川署理总督。在任期间,他严肃吏制,建立警察制度,一举弹劾四十余名官员,人送绰号「官屠」,与「士屠」张之洞、「人屠」袁世凯并称「清末三屠」。光绪二十九年,岑调任两广总督,1904年,他上 书请求立宪,1905年,又同袁世凯、张之洞等人上疏请求废止科举。1906年,他又支持张謇等人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,并派幕僚郑孝胥出任会长,一时俨然成为立宪运动的领袖。岑因有慈禧支持,在各地为官期间不惧权贵,弹劾并处罚了一大批买官而来的官员,尤其是逼令荷兰引渡裴景福和查办广州海关书办、驻比利时公使周荣曜两案尤其引人注目,但也因此开罪了这些官员的後臺庆亲王奕劻,自此岑便联合军机大臣瞿鸿禨与庆亲王及其党袁世凯展开党争。光绪三十二年,奕劻以云南片马民乱需要处理为由,将岑调任云贵总督,驱离权力中枢。岑遂称病拒不就任,停留上海,观望政局。不久,袁世凯在朝政倾轧中失利,自请开去本职以外一应兼差。岑认为时机已到,不再称病,於光绪三十三年53(农历三月廿一),突然从汉口上京晋见慈禧,获授邮传部尚书,得以留京。一时岑、瞿声势大盛,隐然有独揽朝政之意。但旋即奕劻即陷害岑,密使人伪造岑与梁启超等人的合影,称其意图为戊戌变法翻案。形势自此一转即下,岑於四月二次被放为两广总督。途经上海时,岑重施故伎,称病不就职,不料慈禧旋即下旨,将其开缺。至此,党争以奕劻、袁世凯完全胜利告终。

人物简介

岑春煊出身官宦世家,其父岑毓英曾任云贵总督。少年时放荡不羁,与瑞澄、劳子乔并称「京城三恶少」。光绪五年,捐官主事,十一年中举人,任候任郎中。十五年(1889年)岑毓英去世,岑春煊荫以五品京堂候补,十八年补授光禄寺少卿,旋迁太仆寺少卿,署大理寺正卿。

戊戌变法期间岑春煊赶赴京都,与维新派人士诸多往还。百日维新进入高潮之后.岑春煊在康有为的影响之下,屡屡上书条陈变法事宜。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七(823日),岑向光绪帝呈递奏折,主张对内外冗滥官员进行比较彻底的裁汰,“务使人历一官,皆有职守之事, 不至虚设一位,徒糜厚禄”。此疏深为光绪帝赏识。1898年岑以此书擢升广东布政使。但岑历官不及三月,便与两广总督谭钟麟发生矛盾,改任甘肃按察使。

光绪二十六年,八国联军攻占北京,慈禧与光绪出逃,岑春煊首先率部勤王,因此获得慈禧的好感,因功授陕西巡抚,后调任山西巡抚,期间与李提摩太等人筹建山西大学堂。光绪二十八年,调任广东,未及上任,四川总督奎俊因镇压四川义和团不力而去职,岑春煊遂赴川署理总督。在任期间,他严肃吏制,建立警察制度,一举弹劾四十余名官员,人送绰号「官屠」,与「士屠」张之洞、「人屠」袁世凯并称「清末三屠」。

光绪二十九年,岑调任两广总督,1904年,他上书请求立宪,1905年,又同袁世凯、张之洞等人上疏请求废止科举。1906年,他又支持张謇等人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,并派幕僚郑孝胥出任会长,一时俨然成为立宪运动的领袖。岑因有慈禧支持,在各地为官期间不惧权贵,弹劾并处罚了一大批买官而来的官员,尤其是逼令荷兰引渡裴景福和查办广州海关书办、驻比利时公使周荣曜两案尤其引人注目,但也因此开罪了这些官员的后台庆亲王奕劻,自此岑便联合军机大臣瞿鸿禨与庆亲王及其党袁世凯展开党争。

光绪三十二年,奕劻以云南片马民乱需要处理为由,将岑调任云贵总督,驱离权力中枢。岑遂称病拒不就任,停留上海,观望政局。不久,袁世凯在朝政倾轧中失利,自请开去本职以外一应兼差。岑认为时机已到,不再称病,于光绪三十三年53日(农历三月廿一),突然从汉口上京晋见慈禧,获授邮传部尚书,得以留京。一时岑、瞿声势大盛,隐然有独揽朝政之意。

但旋即奕劻即陷害岑,密使人伪造岑与梁启超等人的合影,称其意图为戊戌变法翻案。形势自此一转即下,岑于四月二次被放为两广总督。途经上海时,岑重施故伎,称病不就职,不料慈禧旋即下旨,将其开缺。至此,党争以奕劻、袁世凯完全胜利告终。 与袁世凯势力抗衡,史称“南岑北袁”。岑春煊历任广东布政使,甘肃布政使、山西巡抚、四川总督、云贵总督、两广总督等职,他所到之处举新政,办教育,肃贪惩腐,人称“屠官”,英国人称其为“满洲虎”。“二次革命”后岑春煊顺应历史潮流,参加护国护法成为民国时期护法军政府总裁主席,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。 两广都司令部成立时,将士们公推岑春煊为都司令,又公推梁启超为都参谋。岑春煊在就职宣言中说:“天下之督责,不负两广之委托者,惟有两言:袁世凯生,我必死;袁世凯死,我则生耳!”他号召大家“解除旧怨,与子同仇”,集中精力,共同杀贼,作为反袁的旗帜当时是非他莫属。岑春煊是广西桂系开山祖师爷,曾积极营救过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,对蒋介石的独裁专政,明确反对:“如不改弦更张,足以断送国家而有余。”岑认为“教育者,政治之首务也”,他任官一地,必兴教一方,两广尤其突出,他为广东、广西的近代教育作了重要奠基。1932年,岑支持十九路军3万银元进行淞沪抗战。著有《乐斋漫笔》,与崂山太清宫道长韩太初合编了著名的琴曲《山海凌云》。

人物经历

八国联军入侵山西境后,岑春煊调任山西巡抚。其赴任时,深明形势,力言“山陕大灾之后,万不能再开战衅”,“臣到山西,应办之事甚多,首以完结教案为重。”到任后,岑春煊办事干练果断,又具有远见和胆识。他审时度势,有利有节地处理了山西的“教案”问题,创办山西大学堂就是其功劳之一。

岑春煊深知治政强国之要在于育人树人。由此他对兴办教育情有独钟。他曾说道,欲雪国耻,要有自强。自强之道,首须培植人才。学校者,人才所由出也,故必自广兴教育始。他一贯认为,“教育者,政治之首务也。观瞻所系,尤当切意振兴。人民知识,国家兴替系之。欲为国家立不拔之基,必求人民有相当知识。教育者,所以启牖人民知识也。”因此他屡次大力吁请国家最高统治者和地方行政长官将兴办教育,促进西学,培育人才列为国家第一要务。而他本人更是言出而果行,为官一任,兴教一方。1901年岑春煊任山西巡抚后,时逢清政府被迫实行“新政”,兴办学堂为其教育改革之重要内容。当年,清政府下诏,“除京师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,着各省所有书院,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,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,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,并多设蒙养学堂。”当时山西省城太原设有书院“晋阳书院”和“令德堂”两处。1898年,“百日维新”期间,当时的山西巡抚胡聘之曾上折奏准将令德堂改为山西省会学堂,书院院长改为学堂总教习,并按京师大学堂章程,进行了一定的课程改革。在此基础上,1902年初岑春煊遵照朝廷谕旨将令德堂改为山西大学堂,山西大学堂于190258日正式开学成立。晋阳书院和令德堂学生转入新设立的山西大学堂。李提摩太等来太原拟办中西大学堂时,发现晋省已办起山西大学堂,乃建议岑春煊将已设大学堂与他拟办的中西大学堂合并办理。对此岑春煊认为事关创举,且合同中“唯订课程,聘教习,选学生,均由彼主政,未免侵我教育主权”,未予应允。之后岑春煊就此事与省城其他官绅反复协商,对合同进行详细斟酌,据理力争,维我主权。在取得大多数人同意后,再经反复逐条核阅合同条款后,67日签订正式合同23条。可谓考虑周全,用心良苦。合同生效后,山西大学堂原来部分设为中学专斋,与“归并”入的西学专斋共同组成了新的山西大学堂,开辟了中国近代教育中西合璧的新篇章。

后来,岑春煊调任四川总督时,即请翰林学士主办四川高等学堂,1903年调任两广总督后,仍不遗余力地大兴教育。在当时国内各省官员中,可称为兴教翘楚之一。1907年调任邮传部尚书;后被奕劻、袁世凯参劾罢官。1911年武昌起义后,被起用为四川总督;因见革命形势迅速发展,未就职。袁世凯窃国后,初任福建宣抚使,继任汉粤川铁路总办。“二次革命”时,参加反袁活动;因被通缉,遂逃亡南洋。

1916年回国。护国运动期间,与梁启超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,任副抚军长。1918年在护法运动中,勾结桂系军阀,改组护法军政府,排挤孙中山,把大元帅制改为主席总裁制,自任主席总裁。1920年被粤军驱逐,退居上海。1933年病死。著有《乐斋漫笔》。